《外送一份文化餐盒》

撰文|郭正平

攝影|郭正平

「有限責任屏東縣原住民瑪恰屋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以下簡稱「瑪恰屋」)除了做居家長照服務之外,他們還有營養餐飲部門專門管理送餐服務。

比較特別的是,『長照送餐服務』屬於社會福利的概念,只有低收入戶和中低收入戶民眾才可以申請補助;前述的『長照服務』則屬於社會福利服務業,是販賣服務項目的營利產業。」瑪恰屋的理事主席Auvini Savalru(李黃昱軒)特別解釋道。

既然屬於社會福利方面,送餐服務除了外送便當之外,它的另外一個功能是擴充長照產業中的「安全看視功能」。

每天送便當給老人家的時候,你都會看得到他,確保他是安全的,不會發生什麼太大意外,這其實可以擴充照顧我們更多的老人家,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瑪恰屋想要去做這樣的一個服務。」

Zuluzulu Dumalalrathe(唐羚)與Aljui Baljesuk(黃惠茹)是瑪恰屋負責營養餐飲部門的專員,由於她們都不是島嶼南部泰武鄉Qapedang部落(武潭部落)的在地族人,因此負責屏北周圍地區,包括霧臺鄉、三地門鄉、瑪家鄉與泰武鄉四個原鄉地區的送餐服務。

「從這裡開車去霧台非常的遠,單程需要兩個小時的時間,所以我們的做餐方式是跟當地的自助餐廳合作,請他們定時定點送去,而我們就是他們的對口,還是會定期去山上做訪視,看他們的服務有沒有照正常的流程。」Zuluzulu Dumalalrathe向我說明,「我們的服務的時間是周一到周日的午餐與晚餐時段,所以我們就是每天都有在送餐,而整個屏東縣有在做『長照營養餐盒服務』的送餐單位共有15家,然後瑪恰屋是唯一一間原鄉廚房單位,其他都是平地的送餐單位。雖然,平地送餐單位也可能有做原鄉的服務,可是我們瑪恰屋本身是原鄉單位,也專門去送原鄉個案,這是我們比較不一樣的地方。」

島嶼政府「長照2.0」政策總共有17項整合服務,而2019年瑪恰屋成立之初,剛開始只有申請其中的「照顧服務」項目,直到2021年開始,才又增加申請了「營養餐飲服務」項目,協助經濟弱勢的失能長者,讓他們「原住民照顧原住民」的核心理念,得以擴張版圖,讓更多原鄉的長者受益。

「我們合作的自助餐廳,同樣是以『族人照顧族人』的理念模式,所以我們找當地開業的Ina(對於媽媽同輩女性的尊稱,例如母親、阿姨、姑媽)、阿姨叔叔們去幫我們準備自助餐,然後再請他們親送到個案的家裡。他們的角色也有點像是照服員的概念,他們會幫我們看個案狀況,畢竟都在偏遠山區,之後再請他們及時回報給我們的社工,讓我們能及時處理。」Zuluzulu Dumalalrathe這樣說。

那麼,瑪恰屋是如何找到這些送餐的叔叔阿姨們呢?

「那真的是愛心啊!」Zuluzulu Dumalalrathe解釋道,「我們會辦志工教育訓練,所以他們算是自願的志工,他們和領薪水的居服員不同,我們只給他們交通費的補助。」

「以霧臺鄉Labuwan部落(大武部落)為例,那邊真的是太偏遠了!所以,如果當地沒有自助餐,我們就會和當地的早餐店或小吃店談合作,他們還是有在做偏鄉學校的校外餐車美食,請他們多做一些送給這些身在偏鄉的失能長者。」

這樣互惠互助的送餐網絡,或許也體現了傳統原住民族群「共有共享」的民族精神,而落實在當代社會的人際網絡架構下,也變成了鄰里相互照顧的文化精神。

然而,瑪恰屋的營養送餐服務,不只是將愛心送到偏鄉,更是將人文的溫暖直送部落長者的心坎裡。

「同樣地,我們除了推行『文化照顧』的部分,我們也特別強調『文化餐食』的部分,因為我們的Vuvu們通常都是Paiwan(排灣族)和 Rukai(魯凱族)居多,而傳統原住民的飲食習慣,其實就是以小米、芋頭、地瓜等為主。如今,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的制餐方式常以便當形式為主,像是中、西式餐點,Vuvu們就被強迫食用他們不習慣的飲食口味。所以,他們偶爾會向我們提出說,可不可以吃點別的?像是吃水煮芋頭也很開心啊!」Zuluzulu Dumalalrathe以第一線工作人員的身分說出了最具體的觀察,「當然,我們還是會考量到他們的均衡營養嘛,比如我們的傳統美食Cinavu(吉拿富)和Abai(阿拜)都是高熱量食物,所以也要跟專業的營養師合作,製作高營養均衡的原民餐食。所以,我們的Ina就會變成我們的文化廠商,我們可以請他們出餐製作100條Cinavu,然後由我們來收購,再配送給我們的個案,當天午餐就是大家都吃Cinavu。我們還可以配合慶典Masalut(收穫祭)或季節美食去做調整,這就是我們的送餐服務。」

瑪恰屋的送餐範圍很廣,以居住地來說,除了五個原鄉(霧台鄉、三地門鄉、瑪家鄉、泰武鄉、來義鄉),還有四個平地區(潮州鎮、內埔鄉、竹田鄉、萬巒鄉),總共在九個區域奔波送餐,以泰武鄉Qapedang部落(武潭部落)作為他們的核心基地向外發散,在這些地區內的居民們不分血統與種族,只要符合申請資格,都可以向瑪恰屋申請他們的原民文化餐食。

理事主席Auvini Savalru順著這個話題接續補充道:「其實,我們的祖父母輩通常都還有在舊部落成長的生活經驗,所以對他們來講,吃中式料理等於是在吃外國料理。所以,我們要回應的是『Vuvu們的需求』,這不是我們突然間想到說要做原民特色餐食,而是發現他們的真正需求,所以才去回想我們的文化可以怎麼應用!我相信我們Paiwan、Rukai族群,除了Cinavu和Abai之外,應該還有非常多的傳統料理,只是我們沒有去發現而已。如果透過這個機會,我們弄了一個自己的『中央廚房』讓部落的Vuvu們來教我們製作傳統料理,這些長者就不再只是需求者,而是被我們需要的被需求者,我們需要他們教導我們的文化,而我們能夠陪伴好他的身體,在每一天陪伴服務的過程當中,這個體系就不再只是一份工作,可以增值為一個傳統文化的學習過程。如果,今天一個外面讀完大學的原住民孩子回來,當然是找你的Vuvu去學習你的文化精粹,要先學習怎麼當一個Paiwan、Rukai的族人,再來談我想要為部落做什麼樣的事情。」

就如同Auvini Savalru所傳達的,原鄉的長照服務不只是提供了長者照顧的服務功能,它還有非常多元的文化傳承功能,除了提供更好的餐食服務與營養健康之外,更能夠提供一個在地機會,讓想要回來的族人或青年們能夠在地就業,且薪資優厚,擁抱自己文化的同時,更能健全原鄉的支持系統。

一個文化餐盒不僅是愛心,更能體現的是原住民族群傳統的共享共有精神。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