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的冰箱》

撰文|郭正平

攝影|郭正平

隨著時光的流逝,有多少事物消失在回憶裡呢?

聽著Dongi Kacaw(吳雪月)老師回顧Pangcah文化的往事點滴,總覺得那是一個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很難去想像的島嶼風景。正當Dongi Kacaw老師花了二十餘載的時間,親自實踐著「新野菜主義」的同時,也發現從前吃過的野菜正在逐漸消失,而消失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棲息地減少。

二、農藥問題使得土壤生病。

三、連根拔起的採摘習慣,使得植物生態系無法永續使用。

如此簡短的總結裡,其實暗示了島嶼歷經現代化的進程後,失去的不僅是物種多樣性,還有依附那之上,難以恢復的人文風景。所以,「保種」不僅是延續生物基因的多元多種,更是主動維繫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生命的重要行動,讓傳統文化與知識系統得以延續下去的方法之一。

那麼,該如何進行植物保種呢?起初,Dongi Kacaw老師以為將種子冰在冰箱就算是進行保種了,直到老人家告訴她說:「每年一直種植下去就不會消失了。」她才意識到過去傳統的農業社會,早已進行保種工作長達數千年之久。

Dongi Kacaw老師說:「原住民很早就在做保種了,以前住在茅草屋、木頭房的時代,家家戶戶的屋簷底下都倒掛風乾著各種野菜植物,那時候也沒有冰箱,時間到了就拿下來種,他們認為土地就是最好的冰箱,風乾保存的方式,其實原、漢都是一樣的。」

這不禁讓人意識到,跨族群、跨地域的的農業發展史,其實就是物種不斷進行淘汰與保護的歷史過程,而在遠離農耕生活的當代我們,「保種」就變得抽象、陌生又遙遠的概念了。

種植就是最好的永續保種方式。

「從前沒有冰箱的時候,食物的保存方式有很多種,最好的方式就是用鹽巴醃漬,所以我們很多潮間帶的貝類都是醃漬品,魚肚、魚腸也都是醃漬。另一種方式就是拿去曬乾,豆類曬乾之後還可以置放許久,既可以熬湯食用,拿去種植也是完全沒問題的。傳統Pangcah族人的居家四周,都是種植日常食衣住行所使用的植物,像是我家週邊一定會種生薑、香蕉、毛柿子等,也會種植祭典需要用的植物,我們會充分利用那個小小土地,在上面種植三、四十種東西,一、兩年生的放旁邊,三、四個月生的放中間,這也是老人家教導的智慧,而我也花了數十年的時間跟老人家聊天學習,記錄下了許多故事。」Dongi Kacaw老師侃侃說著。

聽著Pangcah老人家的經驗與智慧,按照每個月分的時序進行野菜保種,而在採摘野菜的過程裡,也都是十分講究細節,只取其嫩莖嫩葉,從來不會連根拔起,斷送了野菜的成長與供應。從當代環保的視野來看,這樣的經營方式更加友善且永續。

「土地與大海就是最好的冰箱」,Dongi Kacaw老師重複著這句自古傳承下來的智慧結晶,當她每每回想起,原來Pangcah的祖先很早就在做保種工作了,這也並不是西方科學進來才有的技術專利。

然而,西方科學技術提供了什麼樣的全新可能?

同樣生活在當代社會的Dongi Kacaw老師,將「檔案備份」的概念,沿用到了保種工作之上:「為了將種子的基因進行『備份』,我決定把保存下來的種子送到亞蔬中心(World Vegetable Center)進行更專業的野菜保種,送了十二種的野生種子過去之後,亞蔬中心又幫我送到挪威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去進行全球植物的DNA保存,當我看到有其中三種照片寫著來自花蓮縣壽豐鄉時,真的讓我很感動,好像我們Pangcah的文化記憶被全世界看見了。」

現在,Dongi Kacaw老師是花蓮縣原住民族野菜學校的長期志工,野菜學校不僅作為Pangcah野菜文化的推廣基地,同時也在這個建築的周圍種植了許多Pangcah常用的民族植物,像是毛柿子、竹子、檳榔、荖葉、大葉田香草、蕗蕎、油芒、林投果、冇骨消、龍葵、甜菊、刺蔥、小辣椒、薏苡、木瓜、姑婆芋等,還原Pangcah家屋附近「有什麼就種什麼」的大自然的冰箱。

在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概念下,像是「種子銀行」的保種技術,是當代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加上島嶼特殊的環境氣候,孕育著許多難能可貴的珍貴物種。然而,Dongi Kacaw老師的保種工作,不單只是延續物種的多元生命,更貼近Pangcah的文化主體,讓人與大自然之間的故事得以醞釀出更醇厚的人文底蘊。

「野菜是Pangcah生活的一部分」的文化主張,也恰好對應到國際「慢食主義」(Slow Food)所強調的「回歸」精神──Good(內容優質)、Clean(乾淨友善)、Fair(公平交易),讓Pangcah文化搭乘世界的思潮漫遊國際,成為全球氣候變遷行動中的重要支持者。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