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的交鋒》

撰文|郭正平

攝影|郭正平

在「原住民族社會永續科技發展平台計畫」(以下簡稱「平台計畫」)正式啟動之後,接下來針對各種議題,隨即召開了審查會議,以便各團隊更加聚焦不同議題的研究內容。

平台計畫的宗旨在於引領學界與政府共同合作,對於原鄉所面臨的社會議題,提出更具體的解決方案,而在執行與摸索的漫長過程之中,也能不斷創造多方領域的跨界合作,並保有開放多元的對話空間。因此,與啟動會議的官方性質不同,審查會議的重點就在於透過廣邀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別針對「山海資源」、「城鄉遷移」、「坡地利用」及「食農永續」四個議題,交叉討論各自的觀察與見解。

都市計畫學家陳亮全教授指出,過去在全國一致性的國家政策上,並未思考到原鄉各個部落之間存在著文化差異性,這也直接導致過去許多政策研究,最後執行起來卻是效果欠佳且不如預期。如今,我們該如何修正過去錯誤的方法呢?

對此,環境與經濟學家戴興盛教授說明「永續學門」的重點有三:「共同設計(Co-Design)」、「共同生產(Co-Production)」以及「共同實現(Co-Deliver)」。這三個重點將會是平台計畫想要達成永續經營的要方,而我們不能只是把精力放在與政府各部門的政策溝通,還要將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讓更多的民眾知道,達到社會溝通的效果,才能改善我們島嶼的整體社會環境。

然而,地理學家汪明輝教授同時也指出,即便我們的平台計畫看似一個高度政策導向的實驗型計畫,可是底下的四個子議題卻是可以各自完成的獨立研究,要如何連結四個議題,又如何彼此交叉辯證,回應當前的政府政策,同時又要展示給社會大眾觀看,這將會是平台計畫一大艱鉅的挑戰。

也就是說,我們究竟該如何分頭執行各自任務的同時,又一起攜手前往同樣的理想呢?

在審議會議的頭腦風暴中,學者們紛紛提出各自的建議:

在面對社會政策方面:社會學家陳東升教授認為,平台計畫應該要分析清楚所有的問題,像是每個議題所面對的政策有哪些?這些政策背後涉及的是哪些政府部門?該如何與這些單位持續溝通的同時,又達到資源的連結與整合?

在面對跨團隊協作方面:植物醫學家王進發副教授建議,希望這四個看似不同領域的子計畫,在未來可以創作緊扣合作的可能,並在進行一個整體的評估之後,達到產、官、學、研、民在部落資源上的有機整合。

在面對在地部落方面:人文社會學家蔡晏霖教授則提出,平台計畫必須思考到部落當前的現實問題,像是人口急速外流、教育資源短缺、孩童及老人問題,該如何在這個計畫中被解決,以達到翻轉城鄉的差距,找回部落的主體性,培養部落內部的穩定生計;人類學家李宜澤教授也指出,平台計畫應該要將「青年」視為一大重點,如何提高青年主動參與、發展創作、主動迴流,將是縮短部落與都市的距離的重要連結。

看來這個計畫的複雜程度,並不只是各個團隊所擔負的學術任務,而是每個個體之間還必須思考如何與他人連結合作──「人與人的合作與溝通」或許才是這個計畫最具挑戰性的部分。

田野筆記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