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人戀木筆記》
撰文|郭正平
攝影|郭正平
- 2024-02-02
如果說,有一種感情能長達二十年之久,這樣的精神算不算是迷戀呢?
讓我們來看看山海觀測站的專業植人們,是怎麼進行「每木調查」的工作吧!
為了研究一個區域上百公頃的森林健康狀態,學者們不惜費時傷神的在選定好的樣本區域內,進行大規模的樹木普查工作。也就是說,凡是樣本區域內高於胸高130公分以上且直徑大於1公分的喬木(Tree),都會被列入「每木調查」的研究對向。當樣區內上百棵甚至上千棵的樹木都被一一仔細觀察記錄時,真的不得不佩服這些植物生態學者的「植人精神/職人精神」,簡直是接近熱戀的喜愛與執著了!
可是,植人的鍾情並不是盲目地喜愛,必須有著長遠的規劃,還有科學的執著與追求,針對樣本區域內的每一棵樹木都進行仔細詳盡的調查研究,才能充份展現出他們對於森林生態系的敬畏之心。
現在,就讓我們翻開扉頁,窺看植物生態學者的戀木筆記:
★步驟一:選定適合的地點──選定樣區
找到一個「沒有受到人為干擾的原生林」,是專業植人們的首要工作。除了這個條件之外,還必須具備著交通方便、地勢平坦、足夠寬廣、富含多元物種等條件,才能在研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將適合的樣區作為整座森林健康狀態的觀察指標。
★步驟二:觀察對象的一切──物種名錄
選定森林樣區之後,接著是要普查樣區內的所有物種,並透過專業的辨識與歸類,建置一套「物種名錄」(Catalogue of Life)的清冊。學者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目的,可以針對喬木做「每木調查」,也可以針對樹苗做「小苗調查」,甚至也可以做樣區內的動物或昆蟲普查,只要樣區建置完善、物種名錄齊全,我們就能越清楚一個森林的動態全貌。
★步驟三:長期經營的決心──每木調查
資料完整的物種名錄,同時也標記了每棵樹木於樣區內的相對位置與絕對位置,方便植人們進入變化莫測的深山叢林裡,持續多年的定期追蹤及長期觀察。由於樹木生長的速度緩慢,我們很難看出每一天或每一季的成長幅度,所以「每木調查」大概是每五年一次、重新徹查樣區內的每棵樹木的物種名稱、高度與直徑變化、枝幹樹木的多少、生長與疾病的狀況等。
★步驟四:至死不渝的愛戀──枯落物研究
透過每五年進行一次的「每木調查」追蹤,雖然可以建立一份資料完整的森林健檢報告,但是卻需要耗費巨量的時間成本。為了能更加仔細地追蹤森林生態系的細微變化,植人們會每週定期進入森林樣區,在早已架設的種子網內,蒐集樹木掉落的「枯落物」,並帶回到實驗室內進行歸類與分析。「枯落物」(Litterfall)指的是脫離植物本體的死亡器官,像是葉片、枝幹、花果等。研究枯落物的健康狀態,就像是研究人體的組織切片,生命本體的生老病死秘密全都隱藏在其中。枯落物的調查就是「死亡率研究」,學者們可以更加掌握生態系中週期性或季節性的變化,來掌握全球氣候變遷下,一個森林的物候生死細節。
能夠愛上一片森林,嘗試理解森林的全貌,每天與森林說話,大概只有這些戀木的植人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