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譯者》

撰文|郭正平

攝影|郭正平

在Tjalja’avus(加拉阿夫斯)地區的研究當中,如何從在地Paiwan(排灣族)族人的記憶中,挖掘出關於在地族群的歷史記憶,已經是這項大型研究的重要關鍵,我們也知道,從「傳統地名調查」的研究資料裡,可以分析這個地區的歷史、社會、天候、地理、物種等多樣資訊。可是,我們究竟該如何從這些持有關鍵記憶的部落耆老們的口中詢問出那些重要的歷史脈絡呢?這就必須依靠在地青年族人的從中翻譯。

Qadeves Ridiv(劉雪鳳)是Tjuku Ruljigaljig(李馨慈)老師在Tjalja’avus研究團隊中的在地助理之一,她同時也是出身傳統部落祭司家族的後代,對於Tjalja’avus的傳統文化與歷史知識有著深厚的掌握與了解。因此,她就像是部落耆老的代言人,一位記憶的譯者,負責在Paiwan族語與主流社會的中文之間,做著雙向翻譯與協調溝通的工作。

族語翻譯對於原住民族文化保存、傳承與復興,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這項工作不只是在保存族群的歷史、傳說、儀式、習俗和價值觀等文化內涵,族語中也蘊藏了豐富的傳統知識,像是醫藥、農業、狩獵、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所以通過族語翻譯,我們可以將這些知識轉化成書面形式保存下來,減緩這些記憶與知識的流失,並跨越傳承給不同的族群與世代。更何況,族語翻譯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尊重,也是促使現代社會有更多元的多樣性與包容性,確保原住民族語言和文化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不再被邊緣化而消失。

現在位在島嶼南端屏東縣來義鄉的Tjalja’avus部落,主要分成Tjanadjaqes(來義東部落)與Vuta(來義西部落)兩個區域,而Tjanadjaqes已經在2009年八八風災及其後數個重大風災中,已幾乎接近全毀狀態。Qadeves Ridiv的家位在較西邊的Vuta部落,從小在部落生活長大的她,Paiwan族語正是她真正的母語。

「在我讀高中解嚴之前,我也是經歷過一段時間全部禁止講族語」,Qadeves Ridiv笑說著過往的童年記憶,「戒嚴那個時候,我們在學校都被禁止不能講母語,可是一到放學回家的時候,我們就會講母語,有時候還會被同學陷害檢舉:『老師!他講方言!她講母語!』然後老師就會打我們,還會罰錢,罰一毛還是五角之類的。臺語雖然也是被禁,可是我們小時候都在看楊麗花和布袋戲。」

過去,島嶼政府曾實施過嚴厲的「國語政策」,為了達到高壓統治手段並同化島內異己勢力的目的,同化的語言教育政策,一直都是古今中外各地殖民者常用的文化侵略手段。當代,「原住民族語言復興」、「恢復傳統地名」與「恢復傳統族名」等是眾多原住民族運動中,「去殖民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坡地利用團隊在此地進行的調查與研究,確實有助於Tjalja’avus地區的原住民文化復振行動。

Qadeves Ridiv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Tjalja’avus部落裡工作,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持續與老人家互動,希望老人家們先透過認識她,再去了解Tjuku Ruljigaljig老師所帶領的科學研究團隊,讓部落族人與學術團隊彼此熟悉認識,減少相互之間的陌生感與距離感,讓耆老們信任老師們,然後在合作方面就會比較信任與自在。

「因為Tjuku Ruljigaljig老師的計畫裡面有分很多,除了災害之外,還有就是培訓的部分。我們希望照顧服務員可以協助我們去做一些重要的文化紀錄,因為他們平常就在這裡的老人家互動,所以我們開課讓他們去學習紀錄老人家的資訊,就是培育紀錄人的意思,然後針對我們的老人家的智慧啊,也去做一些紀錄保存下來。」Qadeves Ridiv這樣說。

然而,Qadeves Ridiv也像是許多原住民族青年一樣,曾經作為「流動的原住民族」遠走他鄉求學與工作:

「我高中時候就讀建教班,三個月在屏東、三個月在臺北,我讀的是電子科,也是理工背景。以前為了賺錢,因為家裡比較貧窮,所以為了幫得上忙,所以半工半讀,我從高一就變成勞工,我的勞工年資很久了,當勞工快30年了。」

「高中畢業後,我就先去賣吃的,在屏東山下,二十歲就進鄉公所當臨時工,剛好是做工程建案的,然後從那個時候開始用IBM電腦學著DOS系統與PE2軟體,所以我20歲到26歲都在鄉公所上班,當了6年的助理,然後就覺得很想要出去工作,就跑到新竹聯華電子公司上班,然後在那裡做了五年多的晶圓廠作業員,後來為了照顧家庭而重新回到Tjalja’avus,並在潮州做網咖,後來又跟一個拜把姊妹跑去花東延線做網咖生意,一去去了五年多,後來為了經營婚姻又重新回到部落,那時候是2008年左右。」

「我是八八風災前回來的,2008年回來Tjalja’avus社區,那時有一個「六星計畫」的工作機會就是要針對舊Tjalja’avus的那個舊社重建計畫,剛好那個計畫裡面有一個針對老人照顧的部分,部落族人就請我回來在來義社區發展協會幫忙。」

然而,2009年的八八風災,Tjalja’avus成為眾多重創受災區之一,崩塌的山壁與氾濫的河道,幾乎被土石掩埋的Tjanadjaqes成為一片荒野廢墟至今,如今15年的歲月過去,越來越多的族人們搬離此地,到更遠的他鄉去尋求安全與經濟。

可是,離開土地的那一刻起,依附在土地上的文化記憶,也將隨之消失並難以復興,而繼續留在Tjalja’avus部落的耆老們,也跟許多原鄉部落所面臨到的相同困境,在資源匱乏與社區落寞之中,安靜無聲的消失老去。

Qadeves Ridiv作為跨文化與跨族群的記憶譯者,也像是Tjalja’avus地區的萬靈譯者,如何在有限的時間挑戰之中,盡可能將Tjalja’avus的傳統知識與文化精髓,全數提取轉譯成可保存的內容,則有賴於更多青年族人們能夠投入這樣專業的研究工作,而坡地利用與災害治理等議題,也希望透過族語翻譯的工作讓更多人知曉,讓這些曾經美麗豐富的人文與自然風景,能被更多的社會大眾關注,重建昔日記憶中的繁榮風景。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