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樣的潮間帶》

撰文|郭正平

攝影|郭正平

生活在四面環海的島嶼上,我們如何認識無垠的海洋?

相較於陸地上的森林生態系,水面下的海洋生態系就更為複雜多變了。海洋生物大多具備著高敏感的特性,對於氣候、洋流、溫度、物質等些微的環境變動,都會大大改變依海維生的生態系。因此,在當今全球氣候變遷的議題之中,海洋議題的研究就變得十分重要且迫切,這也是山海觀測站在島東進行的重要研究之一。

可是,到底怎麼研究變化不斷的海洋生態?也許,海岸潮間帶的生態變化可以變成相對穩固且較易調查的研究對象,而且與生活在島嶼上的我們更加息息相關。

儘管我們知道海岸潮間帶研究的重要性,可是實際上進行潮間帶研究的人並不多。海岸潮間帶同時有著陸地與海洋的雙重特性,且同樣有著高敏感的特性,所以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海岸潮間帶的樣態就完全不一樣了,很難在封閉的條件下去進行細緻的調查,因此必須依賴當地原住民透過生活經驗積累出來的一套傳統知識系統,去認識這一片海域。

然而,我們能確定的是,過去長期生活在島嶼東岸的Pangcah族群,確實發展出一套倚賴海岸潮間帶維生的海洋文化。如果透過Pangcah族人對於這片海域的掌握及了解,或許對於海岸潮間帶的研究將有重大突破也說不定?

過去,島嶼東岸這片綿長的潮間帶地區,沒有太多相關研究,所以山海觀測站的學者們,打算一邊先用西方科學方法探索這片海域,調查特定區域的物種名錄,同時一邊訪談鄰近的部落耆老,了解潮間帶的在地傳統知識,這樣就可以比對出兩者之間的異同了。

「不知道會不會遇到什麼困難,不確定性很高。」Dongi Kacaw(吳雪月)老師這麼說著。

據說,對於母系社會的Pangcah族人而言,有些部落會以性別進行分工,風險較高的航海與狩獵多由男性來從事,而耕作田地、採摘野菜、釀酒醃肉與潮間帶採集工作則由女性來執掌,因此有人專稱「海女文化」;有些部落則不分男女,通通都會下海進行漁獵與採集工作,再加上當代性別意識與漁獵工具的改變等,Pangcah海人文化與海岸潮間帶有了更加多元豐富的故事了。

關於潮間帶藻類與螺貝類的語言紀錄,不同的Pangcah部落就存在著不同的講法,而醃漬加工過後的食品名稱,可能又是另一種語言,所以要調查彙整並不容易,是一項非常需要眾人之力共同完成的研究工作。

此外,為了調查島東的海岸潮間帶生態,山海觀測站的學者們總算跨越島嶼之巔,在島西找到了藻類鑑定的專家,那就是東海大學的劉少倫副教授。

根據助理蘇晉緯轉述:「東海大學的劉少倫老師很開心,因為全島的海岸線資料中,石梯坪地區的資料最為稀缺,因為海藻隨著潮汐與天氣等因素的變化,每一天會有不同的改變,難以捉摸調查的時間,如果錯過可能就要再一年,除了在地靠海維生的Pangcah族人,學者們很難每天在海岸進行定時定點的採集與調查工作,因此在地族人的協助是這項研究的重點之一。」

因此,目前海岸潮間帶的研究方式,就是由在地的Pangcah族人定期定點進行海藻與螺貝類的採集,再將樣本冷藏宅配送達位在島嶼另一端的東海大學,進行更加精密的生物鑑定,並建置一套完整的「物種名錄」(Catalogue of Life)。

「只要一直做下去,就會一直有故事」,望著蔚藍的大海之時,Dongi Kacaw老師是這麼說的。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