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的三道關卡》

撰文|郭正平

攝影|郭正平

是什麼原因讓各個原住民族的族人們必須離鄉背井?

造成人口流動的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是歷史、經濟、交通、資源、教育、工作、醫療、災害等因素,無論是主動或被動的遷徙,從前倚賴大自然維生的部落集體與山海生活,如今已經無法照顧到每位族人的身心需求,使得他們大多離開了原本的家鄉,患了集體的思鄉病,在巨型的都會叢林裡面,為了各自的夢想而努力。可是,離開了生活的鄉園、迷失了文化的信仰、背負了種族的偏見、隱藏了真實的身分……為了追逐當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與社會資源,這些夢遊的族人們究竟要犧牲多少原本擁有的夢想,去成就另一段難以迄及的美夢呢?

城鄉遷移團隊(a.k.a 解夢先遣隊)的任務之一,就是試圖解決「流動的原住民族人」的集體思鄉病,讓這些城市夢行者回到他們日思夜想的家鄉。然而,返鄉之途,有想像中的容易嗎?回到家鄉之後,又該如何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經濟、教育、工作、醫療等問題呢?

「有限責任屏東縣原住民瑪恰屋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以下簡稱「瑪恰屋」)的一群青年,從「原住民族人的需求出發」,想要改善原住民族人的城鄉流動循環,為青年創造就業機會的同時,也能夠照顧到部落長者,並且在跨世代的交流之中,讓族群文化能夠繼續地傳承延續下去。

「你不要小看唷,其實我們的『營養送餐服務』薪水滿高的呢!」瑪恰屋的理事主席Auvini Savalru(李黃昱軒)這麼說,「我們可以如果從返鄉歷程來看的話,青年族人回到部落的第一步是要學習文化,如果來做照服員工作,你可以從中去延伸出更多不同你想要做的事情。譬如說,你是學任何專業科系的,而在一個有彈性的合作社體制下,我們可以來相互調整,而並不是總是以利益最大化的概念去談工作內容,所以我們就有機會做任何想要回饋社會的事,或去支持這個地方為主的需求。」

夢行都會區的原住民青年們想要返鄉,就必須滿足他們的現實需要,那麼最關鍵的要素又是什麼呢?

「工作、人際關係、認同感,這三件事情缺一不可」,這是Auvini Savalru所謂的三道關卡。

首先,族人們離開部落的主因之一,就是為了順應當代社會的主流價值,離鄉背井到了都會地區尋求更好的經濟收入。那麼,如果原鄉也有同等或更好的工作待遇,是不是就能讓他們願意回到自己的故鄉呢?

其次,相較於大都會人口的快速流動穿梭,許多地方部落的人際關係是相當緊密牽連的,換句話說,如果是來自外部世界的陌生人,在沒有建立起地方信賴關係之前,是很難被在地社會所接受包容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長年生活在都會地區的原住民青年們想要嘗試返鄉時,受到排外排擠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這也與認同感息息相關,我們能安心舒適地待在一個舒適圈(Comfort Zone)之中,那是因為內在心理與外在環境都有相對的認同感。如果重回部落社會,卻沒辦法得到地方族人的認同,導致自我內心也無法認同部落社會的期待與價值,在這樣痛苦的心理狀態下,也很難讓人長久地待在部落社會之中。

「完成了這三件要素,你才能夠好好地回到部落。所以,我們現在很努力地提出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有沒有能力去讓我們的部落接住這些想要返鄉的孩子們?因此,我們想做的不只是長照和送餐,而是透過這樣子的『返鄉支援系統』,讓我們的年輕族人們回家,就像我們的兩位年輕同仁Muni Caljimus(李心寧)和Qidis Devedeves(紀晴),她們都是泰武鄉Qapedang部落(武潭部落)的在地青年,也是在外就學剛畢業的大學生及正在就學的大學生。」

Muni Caljimus是國立東華大學法律系的應屆畢業生,目前在瑪恰屋負責行政法律方面的工作內容,是最新的新進職員。

「瑪恰屋創造了一個在地創生的青年培力系統,直接來說是提供一個工作環境,對於我來說就是一個可以留在部落的最主要動力與助力」,Muni Caljimus看起來相當喜歡瑪恰屋的工作環境,「畢業之後,我還是想要趕快先有工作賺錢這樣,這就是我回來的最大一個原因,主要是不想要離開部落這麼久,畢竟已經在外讀書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嘛。而且,我現在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是武潭青年會的幹部,就會比較想要一直在這裡陪伴這群朋友團體,如果我去外面工作,就比較難喬時間回來,就算我可能只是去潮州工作好了,可是又不一定可以一直有時間回到部落裡,這樣我和青年會的成員們就不能時時相處在一起。如果在瑪恰屋這裡的話,我就可以時常參與部落活動,去協助部落裡面的大小事務,這樣我也不用在工作上請假,所以現階段來說,這是一個很好很棒的機會,對於想要回鄉的人來說。」

Qidis Devedeves則是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的大學生,利用暑期參與島嶼政府的原住民族委員會(以下簡稱「原民會」)的「原住民族青年暑期工讀計畫」,回到了自己的Qapedang部落,想要了解自己未來出路的可能。曾在原民會工作的瑪恰屋Enon Rusuraman(余淑芳)機構主任解釋這個計畫的初衷,主要針對在學原住民學生為主,如果符合身份資格,青年們有返鄉的意願,他們可以先申請去職場進行體驗,讓他們在畢業之後可以利用這些經驗去多做一層的就業考量與選擇,而為了解決在地市場的人力需求,也會優先提供給當地族人填寫申請在地單位廠商,像是公部門、鄉鎮區公所、協會、合作社等,然後透過面試篩選去進行暑期工讀的媒合。

雖然我在部落長大,可是一直都在外面念書,所以我的部落經驗是很少的,所以我會想利用這個『暑期工讀』這個活動,既然可以整個暑假都待在部落裡,那為什麼不利用這個機會好好在部落做事呢?趁機可看看自己到底可以在部落做些什麼?此外,雖然我還在念書,但是來到瑪恰屋實習的主要原因,也是更想要知道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回來?因為以前沒有經驗,所以很想要透過這種工作機會,讓我更清楚知道自己到底要待在臺南,還是要回來屏東原鄉工作?這是我更想要知道的事情。」即將面臨大學畢業的Qidis Devedeves,說出了自己的就職焦慮。

於是,Auvini Savalru總結道:「我們除了瑪恰屋,也在正在推地方創生的東西,而地方創生的許多概念,其實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工作、人際關係、認同感,我們想要做更多去支持部落族人,所以我們也需要知道年輕人想的是什麼?或是我們的體系可以給他們什麼?」

如果能克服返鄉的三道關卡,也許返鄉之路,就不再這麼遙遠了。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