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大地之名》

撰文|郭正平

攝影|郭正平

「傳統地名調查」是Tjuku Ruljigaljig(李馨慈)老師所率領的坡地利用團隊的重點研究之一,然而,我們為什麼要做傳統地名調查呢?

首先,無論在人文社會或自然科學領域,傳統地名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這已經是普遍達成的共識。我們能夠從傳統地名上,了解一個民族的歷史、傳說、傳統知識與生活方式,同時也能夠了解過去這個地區的人文活動與社會變遷的歷程,是研究當地歷史的寶貴材料;此外,許多傳統地名的命名方式,來自於在地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描述與認識,像是地形、植物、動物或氣候等豐富知識都蘊含在其中。所以,傳統地名可以說是人文歷史與生態知識的重要載體,反映了這個地區的群體對當地自然環境的觀察與認識。更重要的是,「恢復傳統地名」也是當代原住民族運動中,「去殖民化」的重要運動之一。

坡地利用團隊打算透過傳統地名調查,來理解Tjalja’avus(加拉阿夫斯)地區的Paiwan(排灣族)族人怎麼認識在地人文地理,並從中了解在地居民如何利用傳統知識與技術看待這個地區的自然災害。

Tjalja’avus部落的「來義部落文化健康站」是坡地利用團隊進行傳統地名調查的重要據點,島嶼政府原住民族委員會所設立的「原住民族文化健康站」(以下簡稱「文健站」)遍布於島嶼各地的原鄉部落。Rukai(魯凱族)的計畫專員Cigau la Kabulrunga(歐伯恩)說:「文健站會定期追蹤老人家的身體基本狀況,vuvu們每天到站的例行活動就是測量血壓,此外文健站還會安排一些課程活動,然後平時會由在文健站的姊姊們(照服員)帶領這些課程。」

通常,老人家早上就會來到文健站,做一些肌力訓練的運動,讓自己每天保持運動的習慣,然後也會有一些文化手作課程或身心衛教講座等,每天安排的課程不同,而坡地利用團隊的課程也安插在其中。

「我們的課程一般就是會做口訪田調,然後與文健站溝通協調後,協助安排地名調查的內容,他們這邊就會幫忙搭配安排,像是如果有搭配到山內的巡迴醫療活動。就會比較多耆老聚集在這裡,當周調查的內容可能因此更為豐富。」Cigau la Kabulrunga這樣介紹。

由於原鄉地區的醫療資源不足,加上就醫的不便,所以島嶼政府就安排了簡單的巡迴醫療車去到各地做基本的檢疫看診,而文健站就成為巡迴醫療的固定停駐站,醫生與護理師在這裡為部落的耆老們做各種簡單的健康看診服務。

「Tjuku Ruljigaljig老師的其他計畫助理們是每個星期都來,而我們是有需要做田調的時候就會來,他們每個星期四安排給我們的在地助理Qadeves Ridiv(劉雪鳳),做文史方面的研究調查,而且為了避免讓老人家的負荷太大,所以我們會提前規劃分配內容,回去再擷取我們各自計畫所需要的內容。」Cigau  la Kabulrunga說。

傳統地名調查是一個研究的根本基礎,但同時也是浩大廢時的跨域研究工程,所以各個計畫的助理們會一起工作,然後採用相似的素材之後,未來可能會用在不同的用途上。

終於等到文健站安排的時段,Tjuku Ruljigaljig老師和助理們紛紛進入文健站,各自架設起電腦設備和採訪器材,底下的耆老們已經習慣這個活動似的,開始七嘴八舌地進行著Paiwan語混雜中文的談論與交流。

Tjuku Ruljigaljig老師是傳統地名調查的主訪人,而由Tjalja’avus部落的在地族人Qadeves Ridiv擔任中文與族語之間雙向翻譯,Cigau  la Kabulrunga負責操作電腦設備,其他助理則忙著在地圖上標記定位點與拼寫傳統地名。

Qadeves Ridiv拿著指揮桿在投放著實景地圖的大螢幕前,指畫著Tjalja’avus地區的各個地標地點,透過Tjuku Ruljigaljig老師的提問與引導,讓耆老們紛紛說出他們對於這個大範圍山林地區的族群歷史記憶,像是他們有為日照時間較短而不適合種植的山陰處命名,也有為曾經坍方而不宜居住的塌陷處命名,也為取水用水的水源地命名等等。此外,還有許多從前留下來的傳統地名,如今耆老們已經不知道那個名稱的原義與故事,僅存族語聲音的記憶而已。

會後,這些訪問的逐字稿會請懂得族語拼音的專業老師或熟捻族語之部落協力青年,來協助進行整理與校對。然而,即便同樣用羅馬拼音去標注族語,但是每一個族群的拼寫系統仍然存在著差異。

更何況,在不同受訪者或不同地區部落之間,對於同一個地理區域,也存在著記憶或命名系統上的區別與差異,所以調查一個地方的傳統地名,就形成了不斷疊加意義的複合型態。究竟,要如何統整這些複雜的傳統地名系統,又要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口頭訪問中,在眾說紛紜的語言之中,理出一個頭緒與共識?Tjuku Ruljigaljig老師的研究團隊正努力地持續進行著這項調查工作,嘗試透過傳統地名的調查工作,重現那消逝已久的大地之名。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