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isin與族人在城鄉遷移中的凝聚力》

撰文|嚴毅昇

攝影|嚴毅昇

同鄉會作為一種移居組織的型態,其實並非原住民獨有的文化,不少海外華僑也有相同樣的組織行為,無論是遷居來台,亦或台灣人遷居至海外,都可以看以「同鄉」作為一種情感號召與凝聚同鄉人士情感所形成的共同生活組織。

同鄉會能夠凝聚情感背後的向心力的主因在於原住民族群的共同生活習性,從原鄉到都市這樣一種「陌生開發」的過程,族人必須在異地重新建構自己的生活脈絡與集體認同,而在高度發展工業化、現代化的年代,組織行動比起單獨工作是累積資本更為踏實的方式。而從原鄉來到都會區的原住民族群多是因為就業需求與貧窮問題所形成的人口遷徙現象,使習慣集團生活的族群也在尋找能夠維持生活習性的方式,可能是同事、親戚,同部落一同前往都市生存的族人重新在都市中形成集團,其中就包含我們常見的大至都市部落,小至旅外同鄉會、國宅中的社區、教會……等等。

其中造成的推擠因素亦包括過去的歷史政治因素的影響,迫使人口遠離故鄉、移居都市、就學就業。大致而言,多是為求溫飽與改善生活狀況,台灣原住民遷徙都會區的歷程與非原住民相仿,在經濟發展/現代化的過程中,由於農村社會經濟凋零,工商部門同時需要勞力供給,而都市提供更多於鄉村的就業機會。特別是對於土地大量流失的平地原住民而言,經濟謀生可能作為一種人口導向最明顯的條件同時亦有部分的族人也將原鄉部落文化與族群認同帶往都市,並且變化出不同的部落與Ilisin樣態。

集體認同作為一種人為的、想像的「共同體/社群」,尤其是在都會區面對不公平的待遇之後,遙遠的原鄉無法提供立即的撫慰,都市原住民勢必進行「再部落化」的努力,將都會區視為部落(另一個原鄉),把跨越年齡層、部落、族群的族人重新凝聚起來。

施正鋒教授曾說:「都會不再只是一種空間、或是地理的概念,也不是決定都會原住民認同的獨立變數;事實上,都會、以及都會經驗是一種脈絡,就是那種「家的感覺」,讓都會原住民有機會定義自己的認同。甚至於,對於年輕一代的都會就是原鄉、或是原鄉的延伸,甚至於是「都會部落」。這種由「去部落化」到「再部落化」的過程,就是建構都市原住民共同體的契機。」而在都市部落形成的期間,同鄉會是重要的實質對於族人有所支撐的角色之一,不僅是情感號召的人力集團,同時也是一種便於與政府取得資源的政治組織。

以下表新北市的原住民族同鄉會為例,從以下圖表中也不難發現,同鄉會的負責人可能亦同時是原住民籍立委候選人。

表:新北市的原住民族同鄉會列表

序號

團體名稱

負責人姓名

聯絡地址

1

豐濱鄉新社旅北同鄉會

李萬金

新北市鶯歌區永明街111號8樓

2

豐濱鄉豐富旅北同鄉會

陳富勇

新北市汐止區樟樹二路106巷9號11樓之1

3

旅北成功同鄉會

李勝翌

新北市樹林區東華街3巷41號4樓

4

旅北東河同鄉會

林世傑

新北市板橋區合安一路121號8樓

5

永福旅北同鄉會

林銘鋒

新北市板橋區滿平街37-4號5樓

6

溪口旅北同鄉會

卓來福

新北市新莊區天祥街54巷3弄11號4樓

7

旅北太巴塱同鄉會

田龍祥

新北市三重區永福街197巷15之1號3樓

8

旅北達魯瑪克東魯凱族同鄉會

賴安成

新北市林口區粉寮路1段1號1樓

9

噶瑪蘭旅北同鄉會

陳忠明

新北市樹林區光興街85號3樓

10

旅北都蘭同鄉會

蘇錦雄

新北市新莊區民安西路49巷7號2樓

11

樟原同鄉會

林信義

 

12

新北市馬太鞍旅北同鄉會

黃光明

新北市汐止區汐萬路2段228巷31弄94號

資料來源:新北市原住民族行政局https://www.ipb.ntpc.gov.tw/infor_detail.php?p_id=40&id=1250&flag=menu

謝世忠與劉瑞超教授的研究中曾統整阿美族Ilisin的規模,原鄉以單一部落為最小單位舉辦,再者為鄉鎮小區域聯合型,最大為縣市級大區域聯合型。而都市中最小規模即是以「同鄉會」為Ilisin舉辦單位,再推及至跨鄉鎮聯合年祭、縣市級大型聯合年祭,甚至是聯合他族在內之豐年節等7種。(謝世忠、劉瑞超,《移民、返鄉與傳統祭典:北臺灣都市阿美族原住民的豐年祭儀參與及文化認同》頁300,2007年。)

其間,同鄉會不僅是凝聚族人集體意識的團體,同時也具備公共行政功能,是與政府打交道的重要管道,在選舉期間也是原住民籍候選人在都會區動員的主要口袋名單以及競選人力。

小結

祭典與同鄉會之間的關係,有一種新舊文化交替又同時相輔相承的拉扯狀態。

在都會區的祭典中,因為年齡階層中的政治與權力關係的被隱去,由同鄉會團體取而代之,對於族人來說有一種別於過去傳統文化對部落人力的凝聚形式,更多的是對外交流、與政府建立關係,適應都市社會的過程。而祭典在都市中具有高度象徵性、動員力,能夠在非原鄉的環境中創造一種類似原鄉的異質空間,同鄉會則是扮演在這當中號召與蒐集物資的執行要角,其中,同鄉會是長期組織,但祭典稍縱即逝的相聚時刻,祭典作為族人能在都會區中創造旅外族人高度凝聚力的懷鄉情境,同鄉會則能夠強化社會關係並與儀式實踐相互作用,使族人在都會區中心靈上較有一定程度的社會支持力,而這樣的心靈支持也形成一定程度的實質支持,無論對於新的政治文化型態、不同於原鄉的動員方式,都是在在展現出族人對於都市的適應力與凝聚力。

 

參考資料: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1482/1/002101.pdf

https://ihc.cip.gov.tw/EJournal/EJournalCat/340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8286/1

https://nccur.lib.nccu.edu.tw/retrieve/79233/017101.pdf

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seminar/20080523/20080523.htm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