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火房裡的尖石合作社議題探討》
撰文|嚴毅昇
攝影|何佳穎 嚴毅昇
- 2024-09-16
傻瓜「合作」了什麼?
夜裡濕冷,一同在Ataw Yupas長老的充電屋烤火房裡搭火取暖,開啟一段漫長的談話。
在林益仁老師所帶領的小米方舟團隊中,小米媽媽Pagung Tomi過去曾作為田埔番茄合作社的關鍵夥伴。而同團隊中的Ataw Yupas在加入團隊以前,與其兄Atung Yupas牧師也都作為尖石鄉鎮西堡在地的耆老與文化工作者,持續為維護部落文化與自然資源保護做努力。
而部落要生存下去,或許不僅是須重視文化根本,也必須要有能夠生產經濟效益的能力,「把人留住」是一直需要思考的議題,文化需要人來傳承,而農產也須要人力,農產品的議題在當地曾因為尖石鄉沒有自己的農會,必須思考運輸與販賣如何滿足供需及成本,以及農民如何與合理的分配承擔,合作社因此應運而生,但合作社的背後有什麼樣的心路歷程?思考食農文化如何永續之外,當地族人經濟的維持也成為團隊研究的重點與痛點。
烤火房的一夜,林益仁老師侃侃道出他所觀察農民過去組成合作社時所面對的種種困難。
像是籌組關於深度走讀的合作社,最初要面對的就是如何找到願意合作的族人?組成之後又要思考著怎麼讓合作社營運?誰來當「業務經理」?如果都沒有遊客和族人回到部落怎麼辦?誰去找旅行團員進來部落?業務導向是什麼?諸多繁瑣的問題像是神木群砸在頭上一樣的巨大。
除了當地農業與人力的考量之外,尖石鄉也正面對著觀光化與外來人掛人頭買地的狀況,搶地、搶水源的情事層出不窮,瞭解當地族人的需求與利害關係成為林益仁老師團隊在部落田野期間,需要不斷思考與應對的問題。
「行程規劃?聯絡那個店家要做什麼?是否邀請某某族人?」在站在部落中沒有資金挹注的狀況下,開始一團、兩團帶學生、外國學者……進入部落的走讀經濟生態。
「就收入來講,覺得有人賺到住宿的錢,有人賺到吃飯的錢,有人賺到開車的錢,就能夠對合作社開始有想像,好像我們可以來做合作社。但是事實上真正做下去了以後,很快就會發現,我們好像缺乏規劃的人,我們缺乏業務經理,因為沒有人會持續來部落,必須思考引流的方法。」
林益仁老師透過人脈找到各大學的老師學生組團上山走讀,並從中規劃族人參與遊程工作。希望在這期間讓族人意識到合作社的生存不該是一個人的事,而應該是一起參與的族人要謀生必須思考的事:「你們想要賺住宿的錢,你們要賺吃飯的錢,想從這個活動裡面賺錢的人,就要共同分擔。」
經濟生產與文化之間族人該如何抉擇?,這其實沒有絕對的對錯。遊程當中的「小米文化」工作是由Pagung Tomi主理,因為沒有族人有餘力再做現代經濟產值較低的小米種植。「生存」是一個在部落中生存血淋淋的現實問題,小米在當代目前沒有能夠大量生產的條件與經濟供需。除了種植小米做文化復振的經驗,身為田埔部落族人的Pagung Tomi,後來與弟弟彭春明、田埔教會會友及在地族人一起組成了「番茄合作社」,成功的運作到現在,並能夠進入台北第一果菜市場,部落的番茄產量能夠穩定提供市場夏季需求。
林益仁老師語重心長地說:「過去幾次的工作坊中,帶著各團隊瞭解當地產業狀況以及合作社的發展,看似十分順利,但其實其中的溝通也有很多折衝。我常在想,誰是番茄合作社的推手?像是搞清楚建立合作社的歷程,幫族人辦理農貨運輸到第一果菜市場,搞清楚的制度再回來教族人,這些全部都是被視為義工性質的工作。當合作社開始運作了,很多行政工作與規劃業務被族人認為是「為部落做事」,遇到這樣的狀況怎麼辦?」即使草創的無給志工離開,以合作社組織來說仍必須要有業務經理,不然合作社的行政作業會垮臺。
「番茄合作社」的業務經理後來由農民們輪流擔當。譬如某地有五戶、十戶,會計業務部落青年擔任、行政部分如資材訂購,輪流擔任到現在。很奧妙的是它目前沒有解散,這其中就有很多部落人際關係議題值得探討。
林益仁老師與Pagung Tomi都認為合作社開始的時候一定要有人當「傻瓜」,不可能均勻承擔風險與工作量,一定有做比較多的傻瓜。如果合作社強調都要公平,大家都要一起分擔,但如果當傻瓜說他要退出時,便會對合作社的運作有所衝擊。
走讀心事誰人知?
事實上,一趟「走讀」表面上只是一場山上來走走的活動,但安排任何團體來到尖石的山上後面的經濟支出和負擔、遊程操作方法,真的能夠「為部落帶來新的產業想像」嗎?林益仁老師揣想這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嗎?
一個團隊設計一場遊程活動,並不斷重複執行操作、調整,試圖為部落族人帶來新的經濟產業的可能性是真的做得到的嗎?一邊疑惑一邊與族人一同工作的這幾年,林益仁老師與尖石鄉族人合作的「小米方舟」面對著什麼樣的艱難,能夠堅持尋找出路?也許是值得上山「走讀」的原因。過去與族人產業的互動方式,就是設計走讀活動串聯當地族人的產業,帶外來人認識當地農產、土地知識、族人生存的樣貌。
林益仁老師經常在思考,遊程中怎麼分配勞力的付出?遊程後怎麼公平的分配經濟產值的獲得?這些都是一個合作社能夠繼續走下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有時候也會想,合作社的營運看起來很困難、不太容易做,那我們來做公司會不會比較容易一點?公司可能又是另外一個模式?」當開始有人介紹「⟪咱ㄟ合作社⟫ 合作教育桌遊」這個遊戲的時候,林益仁老師衷心希望:「或許我們應該帶著族人來玩這個桌遊。是否之後能以田埔的小米方舟計畫與番茄合作社做案例。就好像是有遇到兩種不同的挑戰,成為桌遊的題材實地。」
林益仁老師嚴肅的說:「前端時期要把人組織起來,合作社需要啟動的時候Pagung付出了很多心力,一般狀況下其實沒有人願意來先做這些事情。如果要去填補那個啟動需要的成本,其實應該要有國家特定的資源,找到合適的人、合適的團隊來啟動。」之後就由族人為自己各自的農務工作負責,但「並不是任何部落都有那個啟動機制能夠運用。」其實族人也有為自己生存考量的無奈在。
以「小米方舟」遇到的挑戰來說,也許有天時、有地利,但無法確定「人和」的契合度。經常要面對:「現在有辦法確定這個市場是有利可圖的嗎?」的天人交戰。有哪些大學課程可能願意認領部落的遊程?或者是學生團體、藝文人士?整個旅遊市場必須經過什麼樣的經驗分析?把業務規劃、需要成本考量進去的時候,一個月需要多少團進到部落,才能夠讓族人有足夠的收入?而又有誰會願意來承擔這些事情,支持族人生活上的需求?
以合作社的經營來設想這件事:「實際的數字我沒有辦法詳細講,但是如果把資金分成兩邊來看,左手邊的計畫投入、右手邊是部落族人在合作社與遊程中扣掉成本以後的利得。計畫經費是固定的,然而我們不會一直有計畫能夠挹注,所以就是固定的錢投入,但可能會逐漸減少。反之,如果族人自己能夠將合作社營運起來的話,是能夠填補計畫資源逐漸退出,而持續在經濟上有所成長的。」
更期待政府能夠有一個培力計畫,設定一個外界企業培力投資的時間表,譬如投注部落合作社3年營運補貼等等,但是這邊就要看合作社的進步。去觀察部落有沒有接團越來越多?可以分配出去的利得越來越增加?最後跟成本追平以後,補助就可以拉走,因為合作社已經能夠維持自給自足。
就商業發展上來講,追平後其實是不能拿走,要再增加上去。但是在這個部分是隨著時間的投入,它是一直在增加。小米方舟一直在觀察培力的效率,從部落所帶出族人一起做事的同時,「個別家戶的合作會不會讓部落經濟產業再更完善?」
期間,小米方舟遭遇到重大的挑戰,當族人中有個別家戶的利得開始在增加,同時名聲、知名度也在擴大。去年其中一位夥伴離開團隊,被挖角到別的計劃工作。當有某一些好處更多,人們便會面對天人交戰的情形:「那我給你更多的錢,你來幫我做同樣的事情。」在此,我們看見血淋淋的資本主義市場運作的邏輯。但團隊也以更開放的心態去看待:「有時候培育就是會遭遇到族人開始可以自主了。事實上,誰有能力可以自己賺到錢,也不要去反對,但是要避免彼此競爭,因為市場的現實往往就是這樣子,而部落的合作就因此瓦解了。」但在現實中,能夠自主生存下去,或許比一切更重要。
遊程人從何處來?
林益仁老師觀察尖石當地經常出入的旅遊業者發現,除了有一些小型旅行團、旅行社會來尖石鄉之外,有些中型巴士司機是會自己招攬客人的。當他們看到這個走讀遊程時可能會問:「我招到20個人,帶來你們這邊2小時,你們準備一個節目,我們來拆帳好不好?」
林益仁老師:「進入那個部分,真的就是一個現實,有一些非常複雜、細緻的利潤分配的問題。坦白講小米方舟一方面要照顧小米,一方面要完成計畫,一方面又進入商業的部分,其實真的有點左支右絀,所以商業的進度較緩慢。一直到最近有在想說,可能直接去找旅遊業者詢問,讓業者幫你做宣傳、構思、包裝等等。」所以要去思考,一個觀光區一路進來這麼多民宿,然後有很多部落自己的產業活動,那問題就是如果我做為一個個別的家戶的族人,正在做民宿,我為什麼要來合作?我合作對我來講好處是什麼?
譬如尖石鄉有很明確的景點就是檜木森林,當遊客來到部落住宿幾天去森林走走時,族人有沒有能力自己導覽解說?像帶走讀的行程中帶入「民族教育」等等深度文化內容。小米方舟團隊在部落中所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從物質服務先行供給,族人不是不想做出經濟效益,而是沒有其餘力氣再去規劃觀光遊程。
譬如某些大型旅行社,可能有很多的經驗去合作各種各樣大大小小規模的活動,說不定他們可以提供一些好的結構性的意見給族人,不過就不知道是不是一定要靠「團結經濟」組成團體去與他們洽談?還是能夠各自獨立詢問?
過去田埔的族人他們知道在產銷部分都被剝削,其實要認真調查誰有賺到錢?尖石鄉的民宿用什麼方式賺到錢?有一些族人付出自己的健康,以長時間的勞力去換取金錢,但卻賠上族人更多的時間與健康,賺到的利潤又很低,曾遇到旅行社故意不拆帳壓榨族人的狀況。或者因為天災的影響,假如我是個有50間房的民宿老闆,碰到颱風的時候怎麼辦?看天吃飯的部分完全沒辦法避免。
如果由合作社作為團結經濟的支持,或許能夠為族人的農產產業鏈做到對外降低溝通成本,對內提高利益分享的效果。「小米方舟」雖然目前沒有組成正式的合作社,但仍然是部落的團結經濟組織之一,對外地來到部落的人來說也是一種窗口。
「小米方舟」也聯合了幾個尖石鄉的部落族人形成產業分工,協助族人們產生經濟的合作,共同分享因為合作而獲得的收益。
但是合作需要互信,組織工作也往往是由部落內部的人際網絡、親屬關係,甚至是外來協力團體間的合作經驗逐步累積形成,過程中也常常會有新的挑戰必需克服。所以並不是看到商業利益的出現,大家才想要去合作,而是部落內部的協商、對話都一直在持續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