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實驗室x部落基地x種子銀行》

撰文|郭正平

攝影|郭正平

為了仔細調查島嶼東岸的森林與海岸生態,山海觀測站的團員們四散各地執行各自的調查任務,接下來就帶著大家認識一下,山海觀測站的三個秘密基地。

★生態實驗室

陳毓昀教授與孫義方教授的生態實驗室位在花蓮縣壽豐鄉國立東華大學的環境暨海洋學院內,除了累績著多年的學術資料之外,同時也放置了許多精密的現代科學儀器,讓研究者們能夠在低干擾的實驗空間中,進行精密的分析與鑑定工作。

比較有趣的是,山海觀測站的生態實驗室採用了「野外實驗」(Field Experiment)與「計量分析法」(Quantitative Analysis)去了解一個地區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簡單來說,研究員們會選定特定的野外森林去進行調查與實驗,實地了解研究區域內的樹木聚落組成,等到有了一份詳盡清楚的「物種名錄」(Catalogue of Life)之後,再長時間去紀錄多元物種之間的動態變化與依存機制,進一步瞭解這座森林的環境健康狀態。

★Tafalong部落基地

為了與在地Pangcah族人進行長期的研究合作,山海觀測站在花蓮縣光復鄉Tafalong部落裡,打造了一個小小的部落基地。

作為一個鄰近野外實驗區的在地工作站,Tafalong部落基地不僅是進行簡易研究與方便休息的處所,同時也是這些來自外地的研究員們深入Pangcah文化的生活聚會所。部落基地沒有華麗的外觀,反而更像是部落裡隨處可見的水泥民房,扮演著極為日常的「家」的空間,參與計畫的Pangcah獵人們就是住在附近的左鄰右舍,總是相互串門子,一起吃飯喝酒,工作之餘來一點閒話家常,熟知彼此的個性與習慣,部落基地提供了一種「生活感」的溝通方式,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跨文化距離。

★Pangcah種子銀行

位於花蓮市美崙山腳下的「原住民野菜學校」是Dongi Kacaw(吳雪月)老師的種子銀行,雖然沒有昂貴先進的保種設備去存納各式各樣的植物基因,但是這裡更像是復育「Pangcah文化」這顆種子的重要教育基地。

研究Pangcah食用野菜長達二十多年的Dongi Kacaw老師說:「傳統Pangcah族人最好的保種方式,就是在土地上不斷地種植耕耘,讓這些種子的基因持續傳承下去」,所以「土地是Pangcah的冰箱」、「想要吃什麼,就去土地上拿吧!」這樣的Pangcah傳統文化概念,是原住民野菜學校想要復振與傳達的理念種子。當然,Dongi Kacaw老師除了持續使用傳統的方法去延續民族植物的種子基因,也將許多野菜種子送到海內外有著專業設備的保種基因庫去存放,讓島嶼特有的植物DNA不會滅絕,而如此的方式也將運用在山海觀測站的海岸生態研究上,讓種子銀行的存匯概念,延伸向Pangcah民族的海洋文化與記憶。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