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海的山海觀測站》

撰文|郭正平

攝影|郭正平

總計畫的設計之初,山海資源的生態調查就由野生動物學者裴家騏教授所負責,再經過數個月的討論與分析之後,眾人決定將研究區域鎖定在島嶼東岸那片廣袤綿延的青山碧海。

曾擔任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暨海洋學院院長的裴教授,是這個【山海資源團隊】最初的主持長老,由於花蓮地區坐擁天然的山海環境,再加上累績豐厚的學術資源,自然而然就成為這個議題發展下的首選觀察區域。

那麼,要怎麼進行研究呢?

為了組團探查島東的自然生態,團隊的首要任務就是尋找志同道合的專家與夥伴。由於地利與人和之便,裴教授邀請了同樣在環境暨海洋學院任教的植物生態學專家──陳毓昀教授與孫義方教授──攜手扛起了這個計劃的森林調查工作。儘管動物學與植物學分屬不同領域,可是透過生態學的研究方法與追蹤調查,我們可以更清楚地掌握一個區域的物候變化如何影響一座森林的健康狀態,進而了解生態系之中各物種之間的相互依存關聯。

除了森林之外,敏感的海洋生態也是了解一個地區環境健康狀態的重要指標,為了更加了解島嶼東岸的物候資料,海岸生態系也是這項調查計畫中不可或缺的拼圖之一,而這片最後的拼圖,就由在地調查野菜長達二十年之久的Pangcah族人──Dongi Kacaw(吳雪月)老師──來擔當。

過去,Dongi Kacaw老師主要針對Pangcah族人的民族植物學做過長期深度的田野工作,對於長居島東的Pangcah族人而言,無論是森林裡的一花一葉,還是大洋中的任一片浪花,對於自然世界的認識與智慧,都濃縮在傳統慣習的瑣碎日常之中,變成Pangcah族人的獨特文化。

然而,過去Dongi Kacaw老師並未透過Pangcah傳統的「海洋文化」去深度了解海岸生態系,透過這次與學術團隊的合作,Dongi Kacaw老師可以提供Pangcah傳統知識系統的文化脈絡,而裴教授、陳教授與孫教授則提供了科學研究的方法與技術,在傳統知識與現代科學的結合之下,依山傍海的山海觀測站或許能看見與過去不一樣的視野與風景,使得在地Pangcah族人與科學家的相互合作,變成一種新型態的合作模型。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