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徑裡的實驗室》
撰文|郭正平
攝影|郭正平
- 2024-03-12
走進一片未知的森林裡,你能看見什麼?
在一個陰涼的春天早晨,我跟隨山海觀測站的成員們,在Pangcah獵人Calaw(張新義)帶領下,一同走進Kaluluwan(加路蘭)山區這座充滿故事的原森林。
山海觀測站由一群生態學者與Pangcah族人共同組成,他們用不同的生命故事與知識系統,去探索這座森林的可能性。然而,由於雙方在過去都沒有這方面的合作經驗,任誰都難以想像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去進行合作,所以大家都像是霧裡看花,一邊摸索,一邊前行。
走在團隊的身後,我默默觀察著他們的互動,發現這群寡言的獵人與嚴肅的學者,竟在這一條綠色隧道裡,創造了一個全新盎然的對話空間。
三位獵人們分別是來自Tingalaw部落(花蓮縣豐濱鄉丁仔漏部落)的Calaw(張新義)、Tafalong部落(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的Kaniw(陳建華)及Fata’an部落(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部落)的Kamia(黃俊龍),他們手持獵刀,沿著隱晦的獵徑,帶著眾人朝向深山前行。一路上,他們像是走進自家的廚房,採摘野菜後,放到嘴巴裡,透過舌頭鑑定,再用語言說出味道與明細,而這些味道與明細是關於植物的食用方法、部落記憶與生命故事。
Pangcah獵人們打趣說著他們「吃草」的故事:「Pangcah最可怕了,除了人類的心不吃之外,黃藤心、月桃心、甘蔗心、檳榔心、山棕心、白鼻心,他們什麼心都吃得下去。」所謂的「心」指的是植物的嫩莖,像是表面佈滿尖刺的Uway(黃藤)的「藤心」,就是Pangcah重要的傳統食材之一,Uway可以料理出「十心菜」和「藤心排骨湯」,由於數量稀少和取材不易,當我們在森林裡面發現健碩的Uway樹時,獵人們的眼中都閃爍著歡欣的光芒。
來自國立東華大學的生態學者分別是陳毓昀教授與孫義方教授,還有蘇晉緯及楊嬿頻兩位助理。兩位學者對於同樣一片森林的植物觀察,就有別於獵人們的不同看法,以Kaluluwan山區的環境樣態而言,根據Uway的生長習性與分布狀況,大可判斷是人為種植的明顯證據,而過於高大的生長狀態,應該是這片森林久未遭到入侵與破壞的最好證明。
面對同一株植物,用不同的眼光去理解,看見最真實的自己,也聆聽不同立場的聲音。獵人與學者之間不再有語言上的隔閡,面對這一片森林時,他們都能打開話夾子,侃侃而談各自的見解,有說有笑地一同前往森林深處,開始森林實驗室的架設工作。
怎麼樣去選定一個合適的森林樣區?孫義方老師說明了兩個關鍵要素:
一、坡度平緩且足夠寬廣,方便實驗操作。
二、樹木的種類和樹型大小,必須盡量和原本的森林樣態較為相似。
而Kaluluwan山區就具備著這兩個重要條件,於是開始了森林實驗室的野外架設工程。
孫義方教授教導著助理與獵人們如何在地勢起伏的坡地上,正確地操作全站儀(Total Station Theodolite,TST)去憑空架設出60公尺X60公尺的大面積樣區基地。由於深山叢林中有多障礙,所以團隊必須分工作業,才能完成這個需要耗時數個月的艱鉅工程。獵人們拿著獵刀與枝剪,小心翼翼地將遮擋住測量視線的枝葉剪去,而陳毓昀教授與助理楊嬿頻,則負責手持反射稜鏡(Prism),在10公尺外的密林中大喊「水平!」,讓測距維持在一定的精準,並釘下一根一根定位標竿。
「每木調查」的作業工程,需要維持長年的調查與經營,然而依照山海觀測站現有的人力,遠遠不足以支撐這個耗時、耗力,且具一定風險與難度的研究工作,所以學者和獵人們都希望能有更多有志之士能一起來參與這項重要的計畫。此外,還必需在鄰近的各部落召開相關的說明會議,告知部落族人在此地進行的實驗與研究,以免好不容易架設好的工程基地,不小心遭到破壞或入侵。
午後,隨著濃霧逐漸壟罩Kaluluwan山區,我們只能停下手邊的工程,離開細雨朦朧的森林。獵人保護著眾人走出深山,我發現身上吸附了一隻正在吸血的螞蝗,對於大自然的未知與不可預測,都讓山海觀測站的研究工作有著一定的風險與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