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凱族文物館是全台灣第一座原住民族的文物館,也是全台灣唯一一座魯凱族文物館,從2000年營運至今。霧臺鄉公所文化所巴秀芬所長與我們分享二樓常設展、一樓特展,目前文物館也正在將魯凱族百合花文化申請為無形文化資產。

一樓特展的特展主題為:「持織以恆」,將織布文化在魯凱族中的重要性展現出來,無論是部落中嬰兒的背巾布到死亡時的裹屍布,皆是由魯凱族女子織成。但因為現代化工業革命及日治時期的社會制度變遷影響,使得部落中的傳統織布漸漸隨著耆老的離世而消逝,記憶與技藝慢慢流失。由於現今的魯凱族織布知識只剩下少數的耆老保存著,為了傳承技藝,霧臺鄉公所以魯凱文物館為核心設立了織布培訓計畫,將織布知識傳承下去。

魯凱族織布文化有著嚴謹的性別分工,管理織布屋與織布技術是屬於魯凱族部落女子的專屬職責。由男性負責搭建的織布屋落成後,男性便不可以再接近織布屋,也不可以織布,若是不小心誤闖織布屋便會觸犯禁忌,織布屋會派出一位女性對誤闖的男性進行「Lrabenaw 除穢儀式」。儀式過程會以雙手個抓取兩片鳳梨葉片叢作為祭器,對誤闖者行經的路徑進行除穢動作,同時吟唱除穢祭文,走完誤闖者的行經路徑才算完成儀式。

織布屋這樣的環境彰顯女性在魯凱族社會中的角色,織布屋作為女性教導、傳承織布技藝文化的場域,在部落中每個不同生活區域至少會有一間織布屋,由居住在附近的婦女使用。

織布過程中,會先由取材開始,材料是苧麻,在經過種植、成熟後,使用小彎刀收割、去葉、將莖幹和粗皮分開,把其中取出的纖維曬乾後,便可以得到粗麻線。第二步是整線,會將苧麻線不斷接線變成線球。再將線球拿去泡水,使得線不容易在下一道程序中斷掉。

接下來就是進行捻線,利用捻線工具將苧麻線旋緊到更細緻更堅固,再將捻過的苧麻線固定在框架後進行泡水並煮開,在煮的過程中必定要加入爐灶的木灰,可以使煮出來的線更白更柔軟,煮完後再至特定的河流清洗。最後在把線都曬乾,就成為可以織布的線。

二樓的常設展則以魯凱族的族花——Bariangalay作為意象。部落族人以百合花的花語「自律、自愛、慷慨、勤奮、堅毅、勇敢、關懷」等為待人接物的守則。其中紋手的畫像「母親的手」亦是族群精神的重要意象,魯凱族人從首飾到衣服皆出自母親(女性)的手。首飾的金屬片則由匠人鑄造,族人配戴的琉璃珠為世代傳承,由族人自行燒製或藉由通婚、交易而來。更可以看見衣服上的繡紋繁複精工的圖紋,並非一夕繡成、定型,是在代代相傳的技藝中,慢慢繡成、形成的,魯凱族族人稱圖騰為pacase,也可以指涉文字、刺繡等。

魯凱族社會把女性視為珍寶,有許多器物的使用方式,也與此文化相關。例如「Kadhangu」,形狀如碗公狀,籃底有宁腳。當男方帶禮物到女方家拜訪時,若以Kadhangu盛裝禮物,這樣的行為被視為極重視女方的表現。另有一種形狀呈圓窄口寬瓶身的Kadapare,除了平時盛裝食物,也可將肉品放進去後,架高用以存放之用。

二樓常設展的側邊有一處搭蓋了石板屋,巴所長與我們分享魯凱族的傳統家屋「石板屋」外形一般為長方形,有1個出入口、2個窗戶、兩2個天窗。傳統家屋中有6個柱子,每根柱的外型、位置皆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根柱子位於傳統家屋的中心,是柱群中最高大、木質最硬的,族人稱為「Tadri」。Tadri 象徵將造物主的祝福與人的心念連接。

屋中的開放空間除了日常生活之外,也會在追求者到女方家表示情意時使用。魯凱族男性在追求對象時,會帶著禮物和朋友一起到女方家作客。女方也會帶著朋友一起聚會,男方與女方並不會直接交流,而是經由朋友側面轉達,因為中間有朋友的角色在,也可能發生男方追求對象改變的情況,或是在雙方交流的過程中出現數對情侶。在確立結婚對象後,女方家長需要對曾釋出好感但被拒絕的男生進行「回禮」,慰問表達可惜我們不能成為一家人。

魯凱族的重要頭飾「Bariangalay」百合花,象徵品性良好、純潔無瑕,女性必須透過一定的儀式才可以配戴,若配戴的越多代表這位女性越受家人及族人疼愛。而男性佩戴的Bariangalay,需要狩獵5頭以上有獠牙的公山豬,並且需要和族人分享豬肉作為見證,才有榮耀能夠配戴Bariangalay。

文物館作為文化再現與文化再生產的基地,魯凱族人參與在這樣的再生產中,成為一種在地族人凝聚文化的據點之一,同時也是外地人來到霧臺認識當地文化的重要媒介,族人可以選擇展示給大眾的樣貌,除了展示的作用,文物館也進行了培養下一代族群文化知識的工作,一如持之以恆特展不僅僅是在地族人參與,有許多族群的青年一同參與織衣文化,讓在地族群文化有靜態也有動態的呈現與縱橫交織。

註:

1.Bariangalay,魯凱族族花:百合花。

2.Kadhangu,竹籃。

3.Kadapare,煙燻籃。

4.Tadri,魯凱族家屋主立柱。

文章校閱|霧臺鄉公所文化所巴秀芬所長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