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Tafalong Ilisin年祭-2》

撰文|嚴毅昇

攝影|嚴毅昇、郭正平

▲8/20

隔日一早,我們先到光復鄉採買物資,準備拜會Latiyiwl階層的Kaniw kaka(建華大哥)。

回到住處安頓好物資後,我單獨先到年齡階層傳統聚會所旁位Latiyiwl階層竹棚下找建華大哥,晉緯和正平稍作休息,這個中午前的時段族人正在進行各種趣味競賽與同樂性質的舞蹈表演,讓不同年齡層的族人一起活動筋骨,到了上午時段的尾聲,各階層族人自行圍舞成一個個小圈,我站在位Latiyiwl階層(深藍色上衣)旁觀察舞蹈的進行,於本男性自行圍舞,中途「婦女隊」加入舞圈,拿著圓形竹籃進場參與傳統圍舞的進行。

接近中午時分有幾台貨車進入會場,並開向不同階層的竹棚旁,貨車上載著幾個大鐵鍋,飄散濃濃的豬油脂味,建華大哥問我家裡有沒有鍋子,我趕緊連絡晉緯,請他準備有柄和蓋的鍋子,並騎著Kaniw Kaka的機車從據點拿回會場,回到會場的同時已看見大大小小的鐵鍋放在休息區後的草地上整齊排列,舞蹈結束時,大大小小鍋中的豬雜湯也已盛好,族人分發的Hakhak(糯米飯)也發放完畢,進入中午休息時間,我和建華大哥一起回到據點休息,他料理豬雜湯,我和晉偉、正平在房外的埕上整理出位置,並抬出兩張桌子,放好豬雜湯、豬肉片、Hakhak作為今日的午餐。

※kaka,阿美族語,太巴塱族人對於同輩兄、姊的尊稱。

午休過後,下午場的趣味競賽穿插著傳統拔河競賽,讓不同年齡層的族人都能參與其中,現場亦有不少觀光客、其他部落的族人一同觀看拔河比賽的盛況,中途我回到據點把那一箱酒帶到Latiyiwl階層,填滿他們休息區的冰桶。傳統拔河比賽的間下起了大雨,族人也不畏泥濘的比起賽事,競爭激烈,Latiyiwl階層也參與其中,可惜與冠軍擦身而過。

傳統拔河比賽與趣味競賽結束後,各階層回到自己的聚會地點休息,建華大哥邀請我們也一起到Latiyiwl階層的聚會地點休息,那是在其中一位族人房子的庭院內,我們看著Latiyiwl階層跳起自己階層的舞蹈,結束後有一台小貨車進來,載滿了碎豬肉炒麵、醃豬肉、野菜和Hakhak,建華大哥和其他族人邀請觀光客和我們一起用餐,用餐結束後有個空檔的時間,我們回到據點休息,準備參與晚間的祭典舞蹈。

這一天的晚上仍有許多觀光客,似乎也因為「情人之夜」的關係,有不少遊客來訪,塞滿了整個聚會所的外圍,族人用紅龍柱圍出了一個固定區域防止外人進入。最一開始由青年階層勇士進行傳統歌舞唱跳比賽,幾個年輕階層一批一批的輪流進入會場跳起傳統舞蹈演示,並交由部落耆老們評分,大會特別報告不可以用音響撥放錄音帶,必須用自己的聲音去感受傳承的脈動,用自己的手腳舞動在傳統年齡階層聚會所中。Calaw kaka在一旁說著:「阿美族部落有分山線和海線,舞蹈的風格也分山線與海線,海線上的阿美族用舞蹈表現海浪的感覺(彎腰、抬頭……),有許多的變化,看起來比較花式。而像是山線上的太巴塱部落的樂舞則比較沉,動作比較不繁雜,動作有高度的重複性。並且在傳統舞蹈中族人是有階序之分的,領唱的職責為領導,答唱則為服從。」

青年們的競賽結束後並沒有直接宣布結果,再來由少女隊、青年隊依序出場表演,表演後正式進入傳統階層舞蹈,中間也穿插了各階層領唱聚會,各階層舞蹈進行以後,耆老們開始進入會場,工作人員協助將椅子排在會場中央,耆老們坐在椅子上看年輕人們跳起傳承的舞蹈,領袖階級的代表們也一起加入舞蹈之中。接下來「情人之夜」開始進行,適婚年齡中的不同階層青年們再此開始跳起圍舞。同時間,不少遊客已經擠滿了聚會所周圍,外頭大雨中,我看著一對對母女開始站在男子的身後,進行「挑女婿」的過程。

情人之夜結束後,再度開始一連串的各階層舞蹈,反反覆覆的過程中,也與觀眾一同參與大會舞,在一旁觀看花蓮縣舞,中間也發生了一些會讓人令人尷尬的插曲。較為特別的是在情人之夜後的階層舞蹈,是由不同階層組成的超大舞圈,第二圈族人在其中穿插,階層舞蹈後也開啟了罕見的各階層檢討會,大會主持人說明這是過去沒有的嘗試,檢討會開始後,聚會所中的族人們在各年齡階層的區域或站或坐,並且在安靜不被打擾的狀態下進行檢討會,隨後因為族人們是處在靜態交談,旁人也無法就近聽聞內部討論的狀態,我們便在會場周邊走動,碰巧遇到其他夥伴的同學,同時也是太巴塱族人的美可,一陣寒暄之後,我們離開了會場到攤販區找食物吃,結束這一晚的觀察行程。

隔日一早從光復車站搭車到花蓮,再從花蓮轉車到南港,南港再轉乘公車回到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社會永續科技發展平台計畫辦公室準備開會,和同事正平一起在Tafalong,再到台北這一路上的移動同時也形成了一種城鄉遷移的過程。

▲心得、問題及反思

在太巴塱年紀觀察的第二天,因為有了前一夜與族人建華打招呼的過程,我們偶爾會在趣味競賽和傳統拔河競賽期間與族人待在竹棚的休息區中聊天,也從中看見一些有趣的現象,族人受到社群媒體的影響,Latiyiwl的加油團在加油詞中加入抖音的洗腦兒歌《花園種花》帶動氣氛。這也使我思考,善於融入環境的阿美族人對於社群媒體的適應能力,在Tafalong太巴塱似乎也有不少族人成為「影像工作者」,在Youtube上也可以看到不同的階層做了自己的階層歌曲影片,做為一種凝聚力的展現。

下午傳統拔河競賽行程結束以後,各年齡階層會回到自己的聚會場地,我們一起到Latiyiwl階層的休息區餐與後續的活動,Latiyiwl階層族人開始在某一戶人家的空地上跳舞,這個階段也看到他們帶自己的孩子一起加入舞圈,似乎是一個比較以家庭串聯為主的過程,舞蹈結束後,族人開始吃飯、休息,為晚上的情人之夜稍作準備,建華告訴我們,這個階段的舞蹈是階層內部凝聚的舞蹈,不同階層會有不同的以階層為主的舞蹈,只會有單一階層與還沒有階層的家人一起參與,跳的舞包含不能對外的,也有歡樂同樂的舞蹈。

這一天讓我思考到都市祭典沒辦法帶入「年齡階層」的訓練,似乎不僅是外界環境條件與祭典辦理時長考量等原因,也包含了「舞蹈的禁忌性」,有些舞蹈只能在族人與族人間學習,或是必須在部落這樣的環境中進行,在都會區便不適合做這樣的延續,也發現許多都市祭典會偏向「運動會」的性質,也許觀光改變的層面也更是明顯許多。

你是否曾在都市中看過或親身參與「聯合豐年祭、豐年節」?現代很可能遇到每位族人對文化參與的狀況不同,有些部落的族人可能一年不止參與一次年祭,參與從都市和原鄉的祭典,環境的差異就形成很大的文化差異。

族人也可能因為工作的關係只方便參與都市的年祭,甚至是因為宗教關係而從小沒有年齡階層,或未曾參加過自己原鄉部落的年祭,各種各樣的城鄉差距也可能反映文化認識的距離。然而我們在思考聯合豐年祭(都市都市)、豐年節(觀光製造)、年祭(原鄉部落)的不同之處又是什麼?不妨思考看看其中的差異也許是有脈絡可循的,也能從參與的過程中發現傳統文化、祭典的變形與轉變過程,然而對於部落而言,對祭典的需求又是什麼?

 

文章顧問:太巴塱部落年齡階層文化發展協會陳建華理事長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